日前,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自5月1日起实施。截至5月10日,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209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简称ESG相关报告),而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847家,上市公司ESG信披率进一步提升。
在披露数量提升的同时,内容质量的改善提上日程。专家表示,上市公司在ESG披露质量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短板,比如缺乏量化内容、成效自说自话等,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将ESG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
ESG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上市公司ESG征程同样如此,正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所说:“对上市公司而言,编写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不只是信息披露问题,还是从战略到治理,再到具体议题实践的系统性工程。”
披露率提升
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发布ESG相关报告,是历史新高,相信在政策信号引导下,未来上市公司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数量会更多。
宋志平表示,近五年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的披露率稳健上升,增长速度近两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大中市值公司,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央国企引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Wind统计数据,1399家百亿元市值及以上的上市公司中,有1043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近八成。
宋志平介绍,问卷结果显示,超过45%的公司已设置定量或定性的减碳目标,超过50%的公司在能源利用、废弃物排放、水资源利用等细分领域开展行动,还有许多公司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
电力行业是ESG披露水平较高的行业。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表示,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ESG报告全覆盖,远超A股上市公司三四成的整体披露水平。已有超六成电力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ESG相关领导机构,近八成电力上市公司制定了ESG有关的战略规划,近九成电力上市公司明确了ESG工作主管部门,约三成以上电力上市公司将ESG绩效列入管理层薪酬考核办法,有八成电力上市公司每年定期参与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ESG培训。总的来看,电力行业公司对ESG建设很重视,也很有成效。
“我们明显感受到投资者对ESG投资越来越重视,投资策略不断发生改变。上市公司也在顺应这种变化,ESG信披趋势已从‘披露就好’变成‘披露得好’,并要在市值管理中纳入ESG要素,在公司战略中纳入对ESG的考量。”国投电力副总经理、董秘高海日前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
《指引》要求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在2026年开始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也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发布ESG报告,但若选择自愿发布,上市公司应当遵循《指引》的技术要求。
“要求强制披露的上市公司有400多家,其中300多家已经披露报告,其他自愿披露报告的公司数量也在明显提升。但是在数量提升的同时,改善报告质量是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郭沛源说。
王思强认为,ESG的监管深度和力度还不够,现在更多是关注是否披露、是否升级,但对于ESG的治理,特别是对披露内容的质量约束还较少。ESG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不足。不同机构ESG评价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较差。同一件事,两家机构来评,结果不同就会影响公信力。
防止“漂绿”
在ESG报告之前,大多数企业发布的是社会责任报告。目前仍有不少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合并处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CSR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举措,而ESG反映企业行动的外部影响,不再只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附属品。甚至有观点认为,ESG报告应该是企业的“第二张财报”。
当前,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强制披露仍在起步阶段,内容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ESG报告最大的问题就是报喜不报忧。”郭沛源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告诉记者:“有些企业更愿意把ESG作为一个宣传工具,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企业担心有的内容存在风险或是成本,就会尽量不披露。”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近日强调,要防止企业借由ESG“外衣”过度包装进行“漂绿”。
“漂绿”是从英文的whitewashing(漂白)衍生而来,指的是企业夸大环保方面的付出与成效的行为,在ESG报告中对节能减排等描述言过其实。
前述证监会负责人表示,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不是强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披露,公司不能将报告作为“广告”,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手段,借由ESG“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
一些企业对ESG本质和意义仍然认识不足。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坦言,这几年接触了一些企业,他们对待ESG报告还像“小学生交作业”一样,写得如同好人好事作文,起不到ESG对企业发展的助力作用。
“《指引》的具体要求如何落地,对上市公司来说,确实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郭沛源认为,“短期看,上市公司要提升ESG信披能力,特别是数据管理能力;长期看,上市公司要发挥好ESG报告价值,找到有效激励,否则就只会是交作业心态。这是一个生态建设问题,需要更多投资机构尤其是长期投资机构愿意用ESG信息驱动投资。”
王思强也表示,当前传统投资理念仍然占主导地位,机构倾向于短期回报,ESG投资尚未能成为驱动ESG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长期资本关注企业ESG能力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东方证券首席研究总监、研究所所长陈刚表示,比如养老金、社保基金以及国外大型机构投资者等,他们持有股票的时间往往长达十年、二十年,甚至需要跨代传承。在这样的长期投资视野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陈刚认为,每家公司ESG的关键议题不同,企业要学会找到ESG关键议题,与投资者充分沟通,这就是ESG管理的金钥匙,也是信息披露之外更重要的东西。
郭沛源认为,ESG报告应该成为企业的沟通工具和管理工具。一方面,ESG报告是公司和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下,投资者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ESG报告应该重点讲述投资者关切的内容,以全面展示公司的非财务绩效。公司也应回应监管、消费者、合作伙伴、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公司还应认识到,既然ESG报告是沟通工具,就不是发布完毕就万事大吉,而要用好这个工具主动与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比如对投资者的ESG主题路演等。另一方面,ESG报告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中的一环,我们常说企业管理中的戴明循环(PDCA,即Plan-Do-Check-Action),报告就是循环中的Check(检查)环节,通过报告的流程把关键指标有效监控起来,动态衡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
核心是数据化
多位ESG领域受访者告诉记者,一份高质量、言之有物的ESG报告,内容应该以定量为主,数据是ESG信息披露的核心。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认为,要提高ESG信披质量,首先要收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议题的数据指标。“如何更好地收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数据,如何量化信息、分析对比、展现ESG水平,数据是首要难题。”李菁说。
不少观点认为ESG报告应成为企业的第二份财报,但相比财务数据,ESG相关数据的可得性较差。施懿宸表示,财报中一些数据的核查可以通过银行函证以及交易明细确认,但第三方机构对ESG领域的数据进行核查是很难的,或者企业也提供不了相关数据。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陈金龙告诉记者,当前,定量的指标分析较难,这让很多ESG报告看起来是泛泛而谈,“先从起步做起,要实现言之有物、高质量披露,需要一个过程。”
充分以及便利的数据收集过程,离不开企业自身数字化转型和精益化管理的进程。陈刚表示,当前比较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数据处理手段,或许可以用来降低企业在ESG方面的成本。
李菁认为,ESG报告只是最后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终为始复盘企业ESG工作,“ESG不仅仅是信息披露,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具,应该把ESG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融合在一起。”
“ESG其实是企业管理能力锻炼提升很好的抓手和工具。”施懿宸表示,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满足监管要求,ESG在融资成本、市值管理、品牌形象方面的价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内在管理能力的有效工具。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