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内容

经略海洋,广东何以担纲“强国先锋”

时间:2025-11-07 14:02来源:证券之星阅读量:12423   

南方财经首席评论员 张立伟

刚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增强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围绕经略海洋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多个方面,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亟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海洋经济作为沿海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领域之一,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洋经济涵盖范围广阔,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利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矿产、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多个产业,既是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广阔蓝海。

作为我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拥有全国第二的海域面积和第三的海岛数量,海洋资源禀赋突出。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越这一门槛的省份,连续30年领跑全国。2025年6月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绘就海洋经济发展新蓝图,明确提出将积极培育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和未来产业,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持续巩固海洋产业优势。

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新动力,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广东深耕海洋制造与海洋科技,加速培育深海开发、绿色低碳、智能装备等新增长点,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持续“蓝色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构建海洋经济新格局,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广东大力推动海洋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发展。自2018年起,省级财政持续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产业,累计实施创新项目315项,攻克关键技术281项,其中25项填补国内空白,2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与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52亿元。

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云洲智能无人船艇实现产业化。此外,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全球首个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领先世界的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等重大装备,勾勒出广东在深远海能源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路径。在海洋养殖方面,“德海1号”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澎湖号”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格盛1号”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推动“海上粮仓”从近海走向深蓝。

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突出短板,广东以海洋经济为抓手,推动陆海统筹与山海互济,构建“六湾区一半岛”的海岸带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区域性海洋经济增长极。依托多个中小港口,培育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形成多层级、网络化、功能互补的海洋空间布局。通过推动港口、产业、城市高效协同,构建现代化临港经济体系,并增强港口群对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借助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实现陆海资源贯通与区域协同。

近年来,粤东粤西沿海地市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上风电、绿色能源等产业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成为“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引擎。阳江、汕尾等地依托优质海上风能资源,在陆域布局风电装备产业园,配套建设专业化风电母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海上资源开发与陆域产业联动。湛江、茂名等地正加快构建以绿色钢铁石化和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持续扩大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推动海陆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海报设计:吴怀宽 王冰 海报文案:喻淑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推荐